【片單】不是戰爭片的戰爭片——二戰背景影劇(歐洲戰場歐洲視角)

名單內容:
- 原文名(最早上映年份)
主要語言/中文名/故事發生年份 (沒標就是未知或沒特定)
IMDB 評分 / 個人評分 (最高五星...給得跟單篇心得文不一致就是了 ha.)
- 簡介與看點

說明:
名單是按字母排序,深綠字為電影或 TV movie、黃字為電視劇。

【戰爭劇情】
Dunkirk (2017) 
英語/敦克爾克大行動/1940
IMDB 8.1 / 4星+重看可以

Source: IMDB

愛看主流爽片 or 典型好萊塢片的人貌似都覺得這部有點過譽了(?),但若是吃得下歐式/日式或至少是英式劇情片的人應該沒這問題。本人不是諾蘭教徒,只看過《全面啟動》而且對該片也沒留下什麼印象...... 所以對這部本就沒有因名導而生的期待、只有本身熱愛 30~50 年代的期待。

號稱是諾蘭標誌的跳接式手法,在這部裡我很喜歡。陸、海、空三線故事同時進行、交錯剪接——這樣的手法通常會讓你有個觸發點,並非是真的要到那個點你才會發覺原來故事是跳接的,而是恰巧在那個點時間軸接上去的那一刻,似乎突然明白了電影想表達的那些什麼,重要但從不明說的什麼。類似水到渠成的感覺吧?這部的觸發點對我來說,是 Jack Lowden 飾演的飛行員迫降海面場景以第一人稱視點、第二次的出現(第一次是第三人稱視角的高空鏡頭)。還有一個點是給法國士兵的結局,很想知道那樣安排的原因哪...... 

另外,好萊塢異國口音壞蛋專業戶兼諾蘭御用演員之一的 Cillian Murphy 再次捧場大導,同樣是戲份不多但演得恰好地精采。他所飾演的「the shivering soldier(顫抖的無名士兵)」,承受所謂的「PTSD」(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劇中被老船長稱為「Shell Shock」(砲彈休克)——關於這種症狀的名詞用法背後,其實也有些政治社會學哲思,可以參考美國已逝喜劇演員喬治卡林的這段影片:


卡林以辛辣的諷刺針砭社會著名。這段影片基本上是在說這種「戰場上與砲火共存的士兵因壓力飆到臨界值而精神崩潰」現象,在一戰時被稱作「Shell Shock」;二戰時變成「Battle Fatigue(戰鬥疲乏)」;韓戰時則改為「Operational Exhaustion(行動倦怠)」;最後自越戰起至今變成了「PTSD」——名字越變越長越變越委婉,在卡林口中是美國人對害怕面對現實的解決方案。「如果它依然被稱作 Shell Shock,那或許當年的越戰老兵就能及時獲得他們所需的心理治療幫助吧」......

Cillian Murphy 當主角的作品推薦:講愛爾蘭獨立的電影《吹動大麥的風》。BBC 出品、改編歷史上二十世紀初伯明罕黑道剃刀黨與頭目 Shelby 家族的故事——大熱英劇《浴血黑幫》(Peaky Blinders)。

Inglourious Basterds(2009)
英語/惡棍特工 or 無恥混蛋/1944
IMDB 8.3 / 4星+重看可以

Source: IMDB

一樣是名導作品,塔倫提諾的片。再次地,本人不追導演,所以對他著名的「暴力美學」也無觀點。作為一個語言控,本片最棒的就是口音遊戲,這也捧紅了其中飾演黨衛軍上校蘭達的奧地利演員 Christoph Waltz。本劇雖是美國大片,但好歹做足誠意,為演德軍把德國本土的一線男星幾乎叫齊了(反正也沒幾個可叫啦)。酒吧內開轟前的聽「音」識人片段便廣為流傳。法斯賓德飾演的盟軍間諜操著一口會德語的觀眾都聽得出來的超破德語,被酒醉軍官 Alexander Fehling(《少年歌德的煩惱》、《謊言迷宮》)指出「不好意思,但我覺得您的口音很奇怪」,而就在爛片之王 Til Schweiger(《沒有耳朵的兔子》)飾演的德方叛逃間諜開口為他掩護時,一旁的蓋世太保 August Diehl(《偽鈔風暴》、《馬克思:時代青年》)立刻咬住他們不放,並稱呼在場兩位欲發聲的德國軍官是「慕尼黑中尉」、「法蘭克福中尉」,法斯賓德則是他口中的「Hauptsturmführer Heimatlos」(沒有家鄉的上尉) ...... 其實大區隔的口音都好認,鄰近一點還分得出來就不怎麼多見。比方我之前在上海時有被北方人猜是廣東人,而廈門人的口音有的跟台灣人幾乎一模一樣。


Alex 當年看起來頗青澀......或者說他演這部有點大材小用了。當年採訪還有模有樣地說很高興跟塔倫提諾合作,去年在坎城受訪時卻直說不強求往好萊塢發展也不想搬離柏林。畢竟語言隔閡擺在那,很多歐洲優秀演員都沒機會上好萊塢大螢幕。其實 Alexander Fehling 英語很好,雖說還是有點德國口音,但就算能像 Volker Bruch 一樣操出一口還算像樣的英國腔,非主流英語圈演員在好萊塢還是大多只能當「演德國人的德國人、演愛爾蘭人的愛爾蘭人」吧。一起受訪的小弟弟 Louis Hofmann 顯然還沒經歷過那種「拿到眼前的片約都是要演納粹」的失落(?),表示對英語作品躍躍欲試。不過,隨著非好萊塢市場的開拓(有嗎?),說不定底迪這一輩的演員有好機會。

Napola–Elite für den Führer(2004)
德語/納粹軍校 or 希特勒的男孩 or 英雄教育/1942
IMDB 7.4 / 5星+重看可以

Source: IMDB

個人的 all-time favorite 之一、學德語的人不可不看的經典之一(因為德影也沒幾部可看啦,只有納粹電影才拍得好根本中肯)。很淡淡的基情。講述一個中下層家庭出身的少年因緣際會被教官看好而進入了黨衛軍菁英軍校,被英雄主義渲染想力爭上游,卻遇到同學 Albrecht 而從此或許改變了一生日後的際遇。作為高官將領獨子兼文青的 Albrecht,其身份與性格、價值觀註定了在他的環境裡要是個悲劇人物...... 他的結局畫面很唯美,絕望憂鬱式的那種冷光美。不過也許 Albrecht 的結局還算好的了,畢竟時值 1942...... 無論在不在 Napola,帝國陷落以前,全德國的一個個少年有多少能逃過丟在眼前的命運? (當然啦,遠離黨衛軍標籤日後還是能少還很多債的)。

還不必上戰場,在軍校裡就能看出人性,以劇情片而言節奏算很扎實緊湊的一部好片。

Рай(2016) 
俄、德、法語/戰爭天堂 or 尋找天堂的三個人/1942
IMDB 7.1 / 4星+重看可以

Source: Filmplakat

全片黑白。講述一個貪生好色的法國警察、豪放不羈的前俄國貴族女子 Olga、相信共產理想又喜歡契科夫卻加入了黨衛軍的普魯士容克子弟 Helmut,這三人生命中轉捩點的那段日子。拍攝手法中光線的亮度是劇旨的一個重要暗示工具,循著此線最後就知道結局跟「天堂」的關係了。不過個人不是很認同結局透出的意識形態。而作為本片主線的女主角,反而沒留什麼值得疑惑的空間,Helmut 那條線才令人玩味...... 藉由他這一角色,觀眾可以看見一個不帶戰債仇恨的俄國導演,如何呈現他眼中當年明明是高知識份子的德國青年是怎麼「誤入歧途」、一個把世界觀建立在浪漫與熱血上的人(或說一整個國家)是怎麼前進到無路可退,最終「光榮犧牲」的。


Stalingrad(1993)
德語/史達林格勒/1942
IMDB 7.5 / 3星+重看 maybe

Source: AvaxHome

好萊塢德軍專業戶 Thomas Kretschmann 顏值高峰期的作品,他的形象基本符合了電影圈對納粹德國的主流想像——英俊的臉蛋魔鬼的心的金髮人士或應該是魔鬼但總有點什麼金髮帥哥說不出的苦衷反正就得是肅穆冷峻無論心腸好壞都必須有才有顏的金髮青年...... 各國影視群眾不約而同問過這個問題:到底為何就算是致力揭醜德軍的美國也總愛塑造那種形象?——有人說,威權、紀律、制服與口號,或許滿足了「人類潛意識中的服從欲」。加在一起可以很性感,即使人們不願意承認。以及希特勒團隊畢竟是行銷專才軍政庸才嘛。

2013 年俄國新翻拍了一部評價很差的同名作,該作也找來 Kretschmann 但顏值不再。

這部是片如其名,知悉那段歷史的人看到 Stalingrad 這個字總只能嘆息。結局是平淡又詩意的,我可以描述給你聽......

於是,他們兩人就那樣相依著凍成了冰雕。
這裡已沒有敵人或同袍的鮮血,只有無盡純白的雪和永恆的無名與寂寞。
遠方的兄弟們正往西伯利亞襤褸而去。
被風雪或煤灰掩埋,就是「亞特蘭提斯騎士」荒腔走板的命運。
抑或是多年後回到故鄉的他,即使不缺胳膊少腿,曾經年輕熱情的心,也早已爛在坑裡。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2008)
英語/穿條紋睡衣的男孩/1943
IMDB 7.8 / 3星+重看 maybe

Source: IMDB

劇情已忘得七七八八,總之是暢銷小說改編的名作之一。新生代英國男星 Asa Butterfield(《愛上火星男孩》、《X+Y 愛的方程式》、《戰爭遊戲》)童星時期代表作。片中小男孩所謂的「(條紋)睡衣」實際上是集中營猶太人的囚犯裝,鐵網外與鐵網內的男孩,都穿了條紋衣,條紋衣就像它標誌出的身份一樣,最終釀成一場悲劇。

The Imitation Game(2014)
英語/模仿遊戲
IMDB 8.0 / 4星+重看可以

Source: IMDB

BC 又一力作,BC 最適合演怪咖了,但其實歷史上的 Alan Turing 一點都不怪、人緣頗好的。講述計算機科學之父、英國數學家 Alan Turing(就是「圖靈測試」的那位圖靈)在二戰期間如何獨排眾議、堅持拿納稅人的錢來發明巨無霸超昂貴機器以破解德軍超變態密碼機 Enigma 的故事。那台機器就是現代人口中的「電腦」。由於涉及戰術機密,當時英國對此計畫完全是保密的,直到近年才公布檔案,並號稱這一技術突破如何加速了德軍的戰敗、解救了多少人的性命。

本片的一些差評源於它扭曲了圖靈本人的形象與作為,個人卻覺得這正是其成功之處——我不愛看文藝片,當然你會說可是這個 blog 裡寫的幾乎全是「文藝片」,但那些充其量是「(非主流)劇情片」,我指的是另外一堆文藝到觀看門檻過奇葩的片子。藝術性很重要,但當它上不了市場、擠不進多少個觀眾圈時,那些「藝術」也失去了生命與價值。如果說這部片灑了「怪咖被霸凌」、「男同性戀情傷」這樣的商業催化梗,那就把它當作善意的半謊言吧。何況這本就是真實故事「改編」作品。

→看完整心得

同樣以 Enigma 為題的電影還有(我也沒看過):《獵殺U-571》(U-571, 2000)以及《攔截密碼戰》(Enigma, 2001)。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2014) 
德語/我們的父輩/1941~1945
IMDB 8.5 / 5星+重看可以

Source: IMDB

「Wir waren fünf.」(我們曾經有五個人。)
一個被迫從軍的文青弟弟(又是 Tom Schilling=Napola 裡的 Albrecht。此人要不是演文青就是演猥瑣壞蛋,戲路很兩極......);一個年輕有為的帶隊哥哥;一個光鮮亮麗的時髦女子;一個滿懷夢想(有嗎?其實有點忘了)的猶太青年;一個暗戀著哥哥的溫柔鄰家女孩。

戰爭讓弟弟被迫成為冷血旁觀者、最終並以那種方式選擇自我救贖;讓哥哥恍然大悟戰爭的本質、爾後當了逃兵;讓時髦女子為救猶太情人去睡蓋世太保、卻也為了明星夢淪為用完即拋的風塵女;讓猶太青年輾轉歐洲歷經踢皮球般的排擠;讓鄰家女孩一夕看盡生死......

這場他們以為「明年聖誕節就又能重聚了」、卻一直打到了 45 年的戰爭,送走了他們之中看得最透澈與最膚淺的那兩個人。最後,殘破的酒吧內,回來了三個人。

Звезда(2002)
俄語/星星敢死隊 or 東線情報戰/1944
IMDB 7.2 / 3.5星+重看 maybe

Source: Mtime 时光网

對女性(與男性?)群眾來說,這部無疑是要看 Igor 小哥哥時期的高峰顏值。以及俄式美學。(就算只喜歡槍砲聲大作的戰爭元素,這部其實也有,畢竟是被普丁推薦該看的片......)

原文片名意即「星星」,在片中配合蘇聯的標誌被翻譯為「紅星」,是出任務的偵察小隊的無線電通訊代號,而基地台的代號則是「大地」。偵察小隊深入前線德軍陣營獲取機密情報,過程中卻因成員的衝動、不必要地多抓了德方軍官,而暴露自身存在並引來追殺。完成最後的任務後,小隊在一片火海中全軍覆沒。

基地台裡心力交瘁的女通訊員,在蘇軍準備全部撤離之際,還依然一次次地嘶啞地呼叫著「紅星、紅星,這裡是大地,聽見了嗎?」。但她心心念念的特拉夫金中尉,在最後一次代表紅星報告完畢後,就像結局前的畫面一般——閃耀的紅星隕落大地,重歸一片黑暗沉寂。俄國影劇看得不多,覺得這或許就是俄式美學的一個 quintessence 吧?

Source: VOLSCREEN

1944(2015)
愛沙尼亞語、俄語、德語/1944/1944
IMDB 7.1 / 3星+重看 probably not

Source: IMDB

小國的悲哀。總覺得世界上對於「自由民主」的不同想像,最遙遠的距離其實不是共產或資本、不是專政或普選,而是大國與小國。例如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能出現完完全全理解對方立場的中國、台灣人,但雙方卻都不可能支持彼此的意識形態。而理解但不認同已經是最難能可貴的狀況,大多時候,光是在電影這件小事上,就能出現「波蘭活該,誰讓他們牆頭草、要當歐洲婊子」這般的評論。作為小國國民,總不禁想問:什麼時候大國的人類同胞們才能理解,對小國而言,永沒有「自己作主」的餘地?這甚至與獨不獨立也並不相關。如果一個人注定只能賣身為生,就算他賣身的錢能自立自強,也終究是「婊子」,賺得再多都無法名正言順、賺得少了更逃不了再去賣。

總之,在被蘇聯侵略的愛沙尼亞,也不乏有人選擇加入黨衛軍充當德軍打手,只求「解放」自己的家鄉。沒想到德軍卻「不爭氣」,押錯了牌的愛沙尼亞人,淪至給撤退的德軍殿後的下場。更甚,他們打的是當初加入了蘇軍的愛沙尼亞同胞。操著一樣的語言、來自同一座城市,從被「我軍」打死了的「敵軍」士兵胸前挖出給家鄉人的信回到塔林轉交,卻不敢說「你哥哥是被我們打死的」、更不敢說「你家當初就是被我舉報才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最終,兩邊都死了,是否可以說誰也不欠誰呢?戰爭要清算,有時太困難,政治從來都是大國的舞台。美國說日本不用還債不用道歉,日本就不用;美德要合作大家就只能揭醜蘇軍戰俘營不能揭醜美軍戰俘營;英美法德說歐洲要去納粹化,德國就要道歉就要普及一大套最終固化成某種愚民工具的好棒棒「轉型正義」...... 

扯遠了。這部片其實不算出色,就是對那樣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可以當拓展歷史觀來看。


【戰爭愛情+劇情】
El jugador de ajedrez(2017)
西語、法語/逆境奇蹟 or 西洋棋手
IMDB 6.2 / 3星+重看 probably not

Source: IMDB

講述的是一個西班牙天才棋手因為法籍妻子受不了法西斯統治,舉家搬至法國,法國卻隨即被德國佔領。而妻子的舊友、一名法國富商,為了搶女人而運用人脈令棋手鋃鐺入獄。由於主事的德國軍官欣賞他的棋藝,才留了他活口。出獄後徒步苦尋妻子,卻發現她已在多年前改嫁法國富商......

本片整體都比較平淡一點,看點有三。其一在於男主角對難堪而震驚的事實的平靜、默默接受。不少人說他選擇沒戳破是法國富商陷害他的事實,是出於最後貢獻給女主角的愛,但從電影最末部分演員的台詞和詮釋,我倒覺得純粹出於人品、以及「看破了、也無奈了,多說無益不如離去」的心情。其二則在於女主角,雖說當時處在孤苦零丁帶著女兒還要被房東趕出門的困境,依靠了一直獻殷勤的富商也沒什麼,但早在西班牙時期她就瞞著丈夫寫信向對方訴苦,到了法國後更與之幽會...... 作為人格潔癖患者,我表示她很不討喜。何況,就像男主角被抓前夕跟女主角大吵一架的內容一般:你們受不了西班牙的法西斯,卻能對德國的法西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與他們嬉笑共舞?——這是第三個看點。

Franz+Polina(2006)
白俄語、俄語、德語/弗蘭茨與波琳娜/1943
IMDB 7.1 / 4星+重看可以

Source: IMDB

一部從名字就能看出結局的電影,德國小伙弗蘭茨+白俄羅斯少女波琳娜,在東線戰場上,這樣的名字這樣的身份,能有什麼後話呢。

白俄佔領區的青年黨衛軍官愛上了被徵用民家的少女,語言完全不通的兩人嘻嘻鬧鬧、不合時宜地走到了一起。雖然母親再三告誡,情竇初開的波琳娜卻沒有成熟得足以意識到戰爭之所以為殘酷的意義。而很快地堅壁清野的軍令就下來了,弗蘭茨為救波琳娜母女打死了上級,並躲到地窖直到德軍焚村完畢、撤離。弗蘭茨不願離開波琳娜,只好換上平民的裝扮與她一起加入難民逃亡的行列。

弗蘭茨尚且年輕、又與難民同伴們生死與共,因此其德國人的身份曝光後暫且能獲得人們的寬恕,但在曾親眼見證黨衛軍如何殘殺家人的小男孩心中卻沒有任何容忍...... 於是懷著身孕虛弱地在嚴寒樹林裡躺著的波琳娜,最後只能等來一雙年幼卻不天真的眼睛,無語又道盡了一切的凝視......

最初穿著光鮮亮麗制服出場的弗蘭茨,為了愛情他依依不捨燒掉制服換上俄式套頭衫;後來同樣地為了愛情,他開槍打死德軍同胞、搶來當初那樣一套制服穿上,頂著槍傷若無其事走進德軍佔領區的藥店買藥救人;而最終,身在「Franz+Polina」的故事裡,他就註定享受不了從軍前曾嚮往的制服加身的榮光,也救不了與波琳娜之間錯位的愛情。

→看完整心得

Kätilö(2015)
芬蘭語/助產士/1944
IMDB 6.0 / 2.5星+重看 probably not

Source: film affinity

講述在芬蘭小村莊當助產士、比男主角還高大威武帥氣的女主角,對芬蘭裔黨衛軍官帥哥一見鍾情,因此為追漢子要脅哥哥介紹自己到德軍營區當護士的故事。如願以償地與帥哥好上了,也見識到當初自己對德軍的想像有多無知——事實上,就連因過往暴行而精神健康深受其害的男主角的過去,她恐怕也所知無幾。然而兩人還是照談戀愛...... 最終甚至奇蹟般重聚、有了個好結局。

除了男主角的顏值、片中的芬蘭風景外,全片其實都沒什麼好看的。聽說導演原本是拍 MV 的,本片風格還真的就像 MV。

Le Silence de la Mer(2004)
法語、德語/沉靜如海 or 海的沉默/1941
IMDB 8.0 / 3.5星+重看 maybe

Source: CINEMA PASSION

德佔法國的敵我相戀故事(例如樓下那部 XD),說不定就是從本片開始的呢?也算是二戰敵我相戀故事的經典了。原本是無名氏寫的短篇小說,在 1949 年就曾被業餘導演拍攝,這部則是法國翻拍的 TV Movie。大概出於雙聲道語言能力需求,兩個版本男主角都是找瑞士演員。

講述一個作為法國文化腦殘粉(Francophile)的八成又是普魯士容克出身的德國軍官,與被徵用民家的法國少女之間,一場無聲勝有聲的短命愛戀。自從軍官入住以後,原本熱愛古典音樂的少女便再也不彈德國名家的曲子、堅決不與他交談任何一字一句,以沉默進行平民手無寸鐵的抵抗。而軍官依然每天彬彬有禮,獨自暢談對法國文化的熱愛、對德法和平融合的理想,也強調自己其實是出於家族傳統而被迫從軍。逐漸地,少女對這個和想像中的敵人似乎一點都不一樣的男人動心,即使冷漠寂靜,夜裡少女卻偷跑到軍官房裡捧起他的圍巾...... 愛情還是明顯地在壓抑的鏡頭中流轉。

某天,得知當地反抗勢力要炸軍官座車的少女,情急之下只好衝到琴前猛力地彈奏巴哈來警示他。然而軍官雖逃過暗殺,卻逃不過國家的命運...... 少女第一次也最後一次對他開口,說出「Adieu」(永別了,原意指天堂再見),軍官便出發前往殘酷的東線戰場。


在 1949 版及小說原作中出於時代背景,軍官的言論充滿宣教一般的愛國情懷,愛情張力不怎麼明顯;即使是 2004 版,畢竟都是小成本片,商業操作跟精緻度自然比不上樓下有 BBC 當金主的《亂世有情天》。男主角的顏值也是啦,雖然還是比不上 Peiper...... 04 版的女主角倒是更美的。事實上,德軍最出名的「Francophile」兼最具爭議的 charismatic 軍官非 Peiper 莫屬。希姆萊寵兒、31 歲升上校、戰後審訊時堅持不說英語卻以糾正美國翻譯為樂、50 年代出獄後照樣從擦車工飛昇保時捷業務主管、被法國激進份子燒死...... 若不是此人惡名昭彰,肯定很多人(奇怪的是,尤其是美國人)願意拿他來拍電影。

Suite Française(2014)
英語/法蘭西組曲 or 亂世有情天/1940
IMDB 6.9 / 4星+重看可以

Source: Topmetro

由猶太裔作家的小說改編,該小說手稿是被作家的女兒在母親死後多年才從當初一直帶著逃亡的箱子中發現的,塵封了半世紀後於 2004 年出版。原本預計有五部曲,但作家寫完前兩部和一些零星片段後,就被憲兵隊抓了,之後死於集中營。

BBC 在 2014 年推出的這部同名電影,由比利時男星及英國女星出線,講英語算該片唯一的敗筆吧。其實本片男主演曾猶豫過是否拒絕接片,因為他不會說德語、怕劇中少部分的德語台詞講不好——與這種求真的態度相形之下,英美市場真的很難討好哎,記得我日文老師曾懷疑過他們是否太笨、無法看有字幕的電影......《偷書賊》也是這樣被毀掉的啊,你說加拿大人來演講英語就算了,還要偽裝成德國腔的英語,是以為這樣就會比較德比較不出戲嗎...... 《類人猿行動》也是這樣被毀掉的...... 《紅男爵》也是這樣被毀掉的...... 以及 XX 跟 XXX 跟 XXXX 跟...... 它們都是這樣被毀掉的。

此外,劇情、氣氛、畫面、...... 都滿及格,可說是《沉靜如海》的豐富加料升級版吧。還有,配樂很棒。

→看完整心得


【終戰之際劇情】
Lore(2012)
德語/少女洛荷 or 純真消逝的年代
IMDB 7.1 / 3星+重看 probably not

Source: IMDB

本片講述名為 Lore(小名)的十四歲少女,父親是納粹軍官,因此在德國戰敗後父母必須逃亡,而 Lore 就聽從母親的交代帶著幾個年幼的弟妹穿越黑森林,徒步 500 公里前往投靠家在漢堡的外婆。剛戰敗之際的德國到處兵荒馬亂,途中狀況不少,好在她遇到了一位叫 Thomas 的青年協助。其實 Thomas 曾想對 Lore 霸王硬上弓;又是因為拿著猶太人的證件才能帶著他們安然度過盟軍盤查——而納粹家庭出身的 Lore 對猶太人的觀感可想而知;並且隨著劇情推展 Thomas 的來歷越發可疑,在在都令 Lore 對他十分防備,即使氛圍一直有點曖昧。

當分離時刻終於到來,Lore 的弟妹都很不捨,但 Thomas 依舊與他們分道揚鑣。同時,結局為 Lore 留下了關於 Thomas 的線索、卻又仍無解答...... (不少觀眾認為 Thomas 其實本是黨衛軍。) 

Under Sandet(2015)
德語/拆彈少年 or 地雷區
IMDB 7.8 / 3星+重看 probably not

Source: IMDB

去年底 Netflix 投資原創首發就開紅盤的德劇《Dark》主演、德國影壇目前最具呼聲的小鮮肉 Louis Hofmann 出線。此人首次演目標國際市場的電影、連續劇就大熱也是頗幸運。不過他太嫩了本人粉不起來 XD

本片由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丹麥在戰後讓德軍戰俘拆除他們自己埋下的地雷。會被公認是黑歷史的主要原因有二:違反日內瓦公約(該公約內容中訂有對戰俘人權的保障原則)、很多少年兵。電影並未扭曲或偏頗,畢竟是由德、丹二國合拍,但也沒把事情講全。當年確由盟軍協議讓德國派軍拆除數百萬枚地雷,但(至少表面上的)原因是自己的地雷自己拆當然對構造比較了解比較好拆啦,還有那些拆彈任務其實是由英軍指揮的。片中十一個拆彈少年,最後只有四個活下來被心軟的丹麥軍官偷偷載到德丹邊境放生,而歷史上,兩千多位德國戰俘在兩年間拆除了一百多萬枚地雷,死亡或殘疾人數近半。即使如此,丹麥直到 2012 年才宣布掃雷工作全數完成,而且之後還是仍偶有發現漏網之魚。

本片代表丹麥入圍了 89 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並未獲獎),主要是題材特殊、能喚醒大家對歷史的興趣吧?不過對原本就是歷史迷的人而言這些題材都拍得比較表面,個人對它印象沒有太深。對戰俘過得有多慘、人性有多少大起大落又平淡似水,我在《達瓦里西阿芙蘿拉》裡已領教得很深了......  雖是廢文閒書、有些劇情略誇張而且還被作者棄文,但該作文學及年代感描繪功底都很扎實,對蘇聯德軍戰俘勞改營待遇有興趣的話,可以加減看看。

何止是拆彈,在蘇聯、在美國,兩大戰爭贏家的戰後工業經濟,多少都有建立在壓榨戰俘上的成分。蘇聯礙於戰前沿襲的貧困、戰時的損失、戰後的內部清算,其實也早就淪為輸家。二戰後至今、甚至還要再往後延伸不知多少年的國際局勢,都是美國的天下,唯一贏家無誤。打擊恐怖主義的英雄自己就是製造出恐怖主義的頭號元兇...... 所以說,片單實在不想放美軍視角作品本人平常也是很少看...... 


【戰後劇情】
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2013)
德語/謊言迷宮 or 緘默的迷宮/1958
IMDB 7.3 / 5星+重看可以

(所以說 Alexander Fehling 在《惡棍特工》裡的戲份大材小用......)


這部也是 all-time favorite 之一。每每聽到網上又有人不分青紅皂白砲打日本「不道歉」、德國「轉型正義」好棒棒的哲學及教育分享,就想翻白眼。就算不想花時間讀史料、搞清楚一直以來的政治局勢何以造就兩國截然不同的作為,至少看看本片吧。就像前面八卦到的 Peiper 一樣,戰後的西德上至政府高官下至企業高管,有多少納粹在位恐怕都數不清吧?不是「前」納粹,就是納粹,一直都是。

《緘默的迷宮》講述在 1958 年的法蘭克福,一名年輕檢察官 Johann 不聽長輩勸,硬要翻舊帳抓納粹的故事。然而不但女友父親那幫人全是緬懷希特勒的納粹;過程中甚至發現了自己父親的過往,恐怕也清高不到哪去;就連一直並肩作戰的盟友,也有故事瞞著自己...... 被真相迷糊得焦頭爛額的 Johann,最後變態醫生門格勒想當然沒有抓到,還顧此失彼跑掉另一尾魚。結局很踏實,區區幾名檢察官不可能起訴得了所有納粹,追著追著還會把整個國家的父輩都打上了惡人的標籤——這難道是你希望社會無辜的下一代接受的難堪嗎?恐怕就是的。

只是,在今天一提起納粹就要人人喊打的德國,或許越來越少人有 Johann 那樣的耐心,去細挖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當然,德國情況究竟如何我無權也無法定論,只是非常討厭「轉型正義」這個詞的浮誇濫用。轉型,轉著轉著可是很容易會搞不清楚把正義轉到哪裡去了呀......

→看完整心得


Tannbach(2014)
德語/冷杉溪
IMDB 7.3 / 3.5星+重看 maybe

Source: IMDB

講述虛構小鎮 Tannbach 剛好被東西德界線一分為二,抱持不同理念的一幫親友各自投奔兩側的故事。本片沒有許多冷戰對抗片的那種浮誇,雖然對我們而言歷史變革都是出於「事件」、有時間點有標誌性的,但對當年當地的人們來說,那是一個個你總無法預知的日常、漸進式的演變罷了。例如去看真實老照片,你會發現,有東德士兵將一個嬰孩高舉過牆、讓在西德的老夫婦能看看剛新生的孫子——誰能料到後來連偷渡幾本禁書都會被抓、一堵牆還能鬧出那麼多人命......

Woman In Gold(2015)
英語/名畫的控訴 or 金衣女人
IMDB 7.3 / 4.5星+重看可以

Source: IMDB

講述奧地利畫家克林姆的名作「艾蒂兒肖像一號」(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奧地利政府一直將其視為國寶,卻在 1998 年時遭到起訴,來自美國的猶太裔婦女指控該畫是為其嬸嬸艾蒂兒所繪、在納粹統治期間被從他們家族奪走的財產。歷時長達八年的官司,2006 年時奧地利終於敗訴。

本片採取現代、女主角的戰時回憶交錯進行,最精彩的還是那些回憶片段,即使戲份不多,很多卻都是畫龍點睛的必要。例如女主角與丈夫當年的婚禮、例如兩人臨行出逃前女主角的父親是如何告訴她要講英語「從現在開始,你要說你未來人生的語言」——對於被迫移民的人而言(無論是出於浮上檯面的戰亂,或是長年的政、經不穩定),父親的一席話多麼悲傷也多麼豁達。許多海外華人總想要孩子能說流利中文、懂得華人習俗文化,但撇開多一門語言多一門利器這點優勢來論,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絕望的掙扎與一廂情願?因為對故土有依戀,才想抓著浮木,但若有人要開著船把你連帶著這根浮木一起載回家鄉的渡口,最終其實你只會也只能苦澀地拒絕。人生早就不一樣。

電影沒說的是,女主角希望這幅畫可以被公開欣賞,於是把畫(以史上最高天價)賣給了雅詩蘭黛品牌創辦人的孫子,成為他藝廊裡的展品。

→看完整心得


【想看但還沒看】
Der Hauptmann(2017)
德語/冒牌上尉/1945
IMDB 7.3

Das Tagebuch der Anne Frank(2016)
德語/新安妮日記
IMDB 6.7

Der Untergang(2004)
德語/帝國毀滅/1945
IMDB 8.2

Die weiße Rose(1982)
德語/白玫瑰 or 白玫瑰在行動/1942~1943
IMDB 7.2

Schindler‘s List(1993)
英語/辛德勒的名單
IMDB 8.9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2005)
德語/希望與反抗 or 帝國大審判/1943
IMDB 7.6

Anthropoid(2016)
英語/類人猿行動 or 猿人行動/1942
IMDB 7.2

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2008)
德語/柏林的女人/1945
IMDB 7.1
在男人死光了的戰敗德國,柏林的女人們如何在蘇軍佔領下生存的故事。佔領柏林蘇軍有著最惡名昭彰的強姦記錄(是否真的件數最多、比例最高可能還有爭議啦)...... 這部當初看了一點,覺得不太舒服就沒看完。不過其實強姦情節應該不多吧,聽說後半段劇情不錯。


【有印象但又沒印象的】
Единичка(2015)
俄語/第一小分隊 or 獨立連/1944
IMDB 6.0
看男主的顏值。

De Tweeling
荷蘭語/烽火孿生淚

Die Fälscher(2007)
德語/伯納德行動 or 偽鈔風暴
IMDB 7.6
講述德軍如何利用猶太裔偽幣製造者偽造英鎊意圖擾亂英國經濟的故事,奇葩的歷史真實事件。獲得 80 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其實二戰時盟軍與德軍雙方都頗有些很奇葩的戰略......

The English Patient(1996)
英語/英國病人 or 英倫情人

So Weit Die Fusse Tragen(2001)
德語/極地重生/1949


【不推】
The Momuments Men(2014)/大尋寶家 or 盟軍奪寶隊
想看喬治克隆尼麥特戴蒙演爛片可以前往。

The Zookeeper's Wife(2017)/園長夫人:動物園奇蹟 or 動物園長的夫人
不知為何就是不喜歡,私偏見夫人假假的。Daniel Brühl 自從經典的《再見列寧》之後貌似就成為了好萊塢的歐洲壞蛋專業戶...... 不知道是演得成功還是怎樣,每次看到他那張小鬍子猥瑣壞臉就不愛(別毆我 bitte)...... 講英語毀劇。

Valkyrie(2008)/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 or 刺殺希特勒
其實這部不錯,而且算是個人(看電影能有記憶以來的)開始愛看二戰片的入門作,但是,講英語毀劇。

SS-GB(2017)/不列顛黨衛軍 or 納粹英倫
與頗受歡迎的《高堡奇人》一樣,是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獲勝的架空故事,英劇一枚。但本劇好像有點砸英劇招牌...... 看不完一集就棄了,影評大多不怎麼正面,似乎只是拉了個德佔英國的新奇背景,實際劇情卻沒怎麼這方面的探討?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2015~)/高堡奇人
小說改編的美劇一枚,講述盟軍戰敗、美國被德日瓜分的架空故事。雖然它很受歡迎,但我莫名地也是看不下去。有點像 CSI 味道的年代劇——很難想像對吧,所以說進不了戲看不下去......

Iron Sky(2012)/鐵幕蒼穹 or 鋼鐵蒼穹
嗯...... 其實這部不知道該放推薦還是不推。算是所謂的「邪典」(cult)、或者 B 級電影吧。講述的是納粹德軍沒有覆沒,而是逃到月球上並在月球背面建立了龐大鋼鐵基地,默默準備反攻地球。一開始地球上的人們毫不知情,直到美國太空人在月球執行任務遇見納粹軍官才發現...... 總之全片充滿黑色幽默,不介意看搞怪片的話,說不定會覺得不錯?裡面有癲癇版愛因斯坦、被美方太空人黑人身份嚇到的納粹們。而且有續集喔。


【延伸推】
一戰:
Joyeux Noël(2005)
法語、德語、英語/近距交戰 or 聖誕快樂/1914
IMDB 7.8 / 4星+重看可以

Source: IMDB

真實事件改編,1914 年聖誕夜,英法聯軍和德軍某戰線指揮官私下協議聖誕節停火的故事。濃縮版可以參考英國連鎖超市 Sainsbury 2014 年聖誕節行銷 campaign 的廣告短片「Christmas is for sharing」(拍的跟近距交戰基本上是講同一回事):



來亂的→同年代背景的阿婆懸疑推理經典: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2015)
英語/無人生還/1939
IMDB 8.0 / 4.5星+重看 maybe

Source: IMDB

再次翻拍阿嘉莎克莉絲蒂小說;BBC 出品,品質保證;然後這版顏值不錯。

元首穿越到現代的諷刺幽默:
Er Ist Wieder Da(2015)
德語/吸特樂回來了 or 希特勒回來了
IMDB 7.1 / 4星+重看可以

Source: IMDB

希特勒當年不但沒死、還穿越到 2015 年的柏林,被落魄電視製作人撿到拿去當作事業起死回生的工具。所有人都以為他是個入戲太深的丑角,殊不知當年就以行銷長才拿下全德國還發動戰爭的狂人,到了現代也依然會是能掌控社會的媒體寵兒...... 拍攝特點是真實走上街頭,因此許多鏡頭都是未套劇本、路人真實的反應,如演員被罵模仿希特勒可恥。另外,Oliver Masucci 模仿希特勒腔調據說是惟妙惟肖,德語夠好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XD 他也是 Netflix 德劇《Dark》的主演之一,和領銜《拆彈少年》的小鮮肉 Louis Hofmann 搭戲。

以德劇而言值得欣慰的是這部滿有笑點,或說笑點比較 universal 一點、不會只有德國人才懂,例如元首學會 google 後馬上就開始查一些「Welt herrschen(統治世界)」之類的東西...... 結局亦真亦假頗有意思。

日後有新的推薦會再補上~

PS. 一般中文片名會連中國的一起放,方便查找是一回事,但主要是個人認為對於歌曲啦電影名稱等甚至很多字幕組做的字幕,這幾年來那翻譯水平已經是:中國 大於 台灣 大於 香港......《My Heart Will Go On》翻「我心永恆」還原度及美感都比「愛無止境」好太多;《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 翻「謊言迷宮」是沒做功課從英文片名翻嗎?或者是一種延伸詮釋,不過「das Schweigen」就是「沉默」之意,劇中主軸也沒有強調謊言。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音樂劇】歌劇魅影續集 Love Never Dies——狗血或許就是人生的真相(多圖長文附歌曲推薦)

【法國電影】沉靜如海 / 海的沉默 / Le Silence de la mer(2004 版)

【Netflix 英劇】The Crown / 王冠──女王的玻璃童話與大英帝國的衰落(S1+S2 長評多圖+史實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