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模仿遊戲 / The Imitation Game(2015)──所有曾經荒誕的歪理下,我們究竟是人、還是機器?

★★★★☆(4.5 顆星 / 滿分 5)

讓墜落離散的隕石重新變回天上那顆最亮的星星,是深愛星星的孩子的妄想?還是寂寞過後終將實現的遠望?


“Sometimes it’s the people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that no one can imagine.”

「有時候正是被世界遺棄的人,成就了世人無法想像的大事。」 ——本片的意涵,莫約就是如此吧?即使為了這傳達目的,必須犧牲部分事實(在不少人心中或說是很大一部分的事實)。但我還是老話一句,電影也就是說故事而已。說一個好故事最重要的,是創造一些感動、一些想法不是嗎?何不偶爾只把它當作:

"It's simply beautiful and so much more." 

這句同時也是我對本片的總結。它可以是再簡單不過的典型問鼎奧斯卡商業劇情片,劇設人物等都沒有太多高深的把戲,一切只在聽故事的人,願意聯想得多遠、多深。

這是一個關於被稱為電腦科學、資訊工程之父的英國男人 Alan Turing 的故事。他拋出的一個基本問題:「機器會思考嗎?」及相關的試驗概念,也被認為對人工智慧有所貢獻。然而我想以上三句話並不能吸引大多數人的注意。

當我、還有全世界無數雙手,這一秒在螢幕前敲出文字時,還會有誰記得手下這台機器,其實叫作「計算機」?而也就只是台計算機。只懂零與一的指令、判斷執行與否的一群組件。有誰還會記得 —— 70 年前有人在世界大戰的非常時期,不上前線作戰、不事生產地當學術米蟲,消耗國家數十萬英鎊,就為了買這堆亂七八糟的組件,成天埋首製造一台佔據整個房間、像智障一般轉個不停很可能永遠算不出結果的鬼計算機——這樣的荒謬?(事實上當我說「荒謬」,有些人或許反應不過來哪裡荒謬。)


                                   Source: flickr


我們今天在書本上看到的所有理所當然的知識,都曾只是荒誕的謬論歪理。


Source: STUDIOCANAL UK


現在試著、非常認真地想像,回到那個一切「理所當然」都尚未存在的 70 年前。如果你知道:要破解德軍的密碼,同時僱用 10 個解碼家一天 24 小時一週 7 天地計算 159 兆種當中的每一種可能性,要花掉 2000 萬年。你會為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打敗敵軍捍衛家園而奮鬥著相信運氣甚至奇蹟,還是會覺得這些日以繼夜的計算工作很荒謬?當眾人焦頭爛額地「妄圖」在德軍精密機器每 24 小時產出一次新密碼之前解出正確的選項,你會覺得浪費一秒鐘吃飯睡覺都對不起死在戰場上的同袍,還是會堅持:「 只有用另一台機器,才能打敗一台機器」,而「妄圖」說服整個國家拿民脂民膏,買昂貴至極的零組件讓你玩一台沒人懂的機器?


Source: ENTERTAINMENT FUSE

對發明家而言,或許每按一次開都是希望。每按一次關,都是絕望。
如果是你我,有沒有勇氣與毅力,再按下一次?
Source: CINEMA BLEND

或者不用回到 70 年前,短距離點吧 15 年就夠了。如果你是世界第一的手機大廠,看著一群可能負債千萬的怪胎,要你投資一個連打電話數字鍵一丁皆無的、只存在於想像中的未來的一塊板子,你會掏錢,還是嗤之以鼻慢走不送?回到現在,再等幾個 15 年過去,Nokia 6300 就會是書上曾經的荒謬了。

但是真正的荒謬是什麼呢?是 Alan 可能「妄圖 」讓一堆金屬與線圈去「模仿 」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思考方式嗎?是他或許妄想著有一天當他對著一室孤寂說話時,這個長得一點都不像 Christopher 的真空管怪物能及時計算出所有可能性、找出一種規則,毫無破綻、像 Christopher 一樣地回答他嗎?在時間久到 Alan 能意識到 Christopher 早已冰冷入土數十年之前執行動作?

現實中的 Alan 既不自閉無人緣,也沒有把機器取名為 Christopher,不可思議科技的誕生更不是只有他一個人的堅持 。但是本片鏡頭下的 Alan,似乎無聲地挑戰著螢光幕前的每一雙眼睛、每一個大腦──我們來玩「你問一個問題,我回答一個問題」的遊戲。那麼,你是否能判斷:我是人?還是機器?


Source: tumblr


並沒有興趣玩這個遊戲的我,靜靜旁觀而不禁思考著:

若說他自己都知道這一切不過是個「模仿」遊戲 ,再像也不是正品...... 若說他自己都界定了機器是無法同人一般思考的,卻依然堅持要玩這個遊戲、依然無法控制地揣測、假設著:「你喜歡草莓而我討厭滑冰——不同的人與人之間都有這樣的多樣性,那難道能因不同的(人)腦與(電)腦之間存在的思考方式多樣性,而否定其思考能力?」 

——這是不是一種不願面對愛人終將逝去的荒謬、是不是一種無謂而無法戒除的自我說服?就像一個最卑微的要不到想要玩具的小孩,妄想讓墜落離散的隕石重新變回天上那顆最亮的星星?我是不知道:我的疑問對若干年後的人而言,只是人工智慧、仿生體──甚至人造人澈底貫徹之前、舊時代的「人性的真實與極限無可取代無可跨越」的陳腐迷思。抑或是,若干的若干年後、在永恆的盡頭那一端,也無解的荒謬。


晚年(才40+歲......)因性向違法而遭受強迫藥物治療的 Alan,
只有一堆冰冷的金屬「Christopher」作陪。
Source: The Atlantic


電影中的 Alan,你的自我了結是因無法承受藥物治療的不公與痛苦,還是為「Christopher」關燈的那一刻,終於認清寂寞始終存在的現實?

題外話:
其實比起貫穿整部片也是預告片賣點的那句 "Sometimes it's the people no one......" 我更喜歡的一句台詞反而是片頭 Benedict 獨白中的:

"I, am in control. Because I know things that you, don't know."
——完全是氣場超強的人才能 Hold 得住的宣言啊......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音樂劇】歌劇魅影續集 Love Never Dies——狗血或許就是人生的真相(多圖長文附歌曲推薦)

【法國電影】沉靜如海 / 海的沉默 / Le Silence de la mer(2004 版)

【Netflix 英劇】The Crown / 王冠──女王的玻璃童話與大英帝國的衰落(S1+S2 長評多圖+史實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