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5

【電影】真相急先鋒 / Truth(2015)——我們尋求真相。我們提出質疑。

Image
★★★★(4 顆星 / 滿分 5) Image: FilmReview.com 曾經,晚間新聞是純粹為了服務大眾而存在的,電視台必須利用其他節目賺錢補貼;而當他們發現新聞竟然也能賺錢後(甚至,花錢買別人做好的新聞也完全行得通),一切都不一樣了。在一個大眾只樂於爭辯無數法官與律師的謊言,卻不願思考一句被告的真話的時代,新聞媒體的使命究竟是娛樂、教育、寓教於樂,還是尋求「真相」?

【中國電影】我是證人(2015)(楊冪、朱亞文、鹿晗)(翻拍自盲證)

Image
★★★☆(3.5 顆星 / 滿分 5) Image: 搜狗百科 你知道盲人走夜路的時候,為什麼要點盞燈嗎? ——是為了讓別人看見,不要撞到自己。

菁英是不是一個謊言?【世界各地名校 B-School 人最該讀的書】

Image
The Revolt of The Elites and The Betrayal of Democracy 如果你是台北/香港/上海人, etc.、十八歲以前就出過不只一兩國、上台大/港大/美國常春藤/英國 G5, etc.;如果你不懂什麼叫「文化資本壟斷」、什麼叫「精緻的利己」、為何中產階級已瀕臨全球性的絕種——你該讀這本書。如果你對本文毫無興趣或嗤之以鼻,那麼十年內不讀也罷。

【台灣紀錄片】灣生回家(2015)——灣生算是台灣人嗎?

Image
★★★★(4 顆星 / 滿分 5) 灣生,日據時期在台出生長大的日本人,他們當然是日本人(無論血緣上、很大程度從小以來受的教育及文化、被遣返後幾十年的生活等,都是)。但就他們前半生在台灣短短的那幾年或十數年、數十年而論,他們算是台灣人嗎?看完電影,我自己的答案是:是的,他們(既是日本人)也是台灣人。

【俄國電影】Franz+Polina(2006)—— 一個從名字就能看見結局的愛情故事

Image
★★★★☆(4.5 顆星  / 滿分 5,其中 0.5 ~1 顆給後半段) Source: Za Film 這個故事很簡單,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簡單。 Franz(弗蘭茨,德文菜市場名)與 Polina(波琳娜,俄文菜市場名),這兩個名字加上一個「+」號,正宣告了這個故事如何開始、如何結束。 那個年代,一個德國男人加上一個白俄女人(或更正確來說,他們不過是昨天才剛離開媽媽羽翼的男孩和女孩。)——於是在電影開始之前我們便已知曉:這是發生在 1940 年代初的東線戰場上,那些不應該發生的愛情故事中的一個;也是在終戰之際隨著戰爭(了不起撐到戰俘營、勞改營)葬送的無數個微不足道普通人的故事之一。

【德國與難民收留】2015/09/13 早晨的慕尼黑中央車站,有一群人,又被送來了

Image
還沒入秋、夏日艷陽最後機會能耀武揚威的九月上旬,在德國第三大城慕尼黑人來人往的中央車站,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早晨,無預警地突然出現了一些配有武裝的警察。在我們還沒想明白發生了什麼事的時候(觀光客與本地人,好像總是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兩個世界生活吧?),就發現正坐著等車的月台已被封鎖。無須問人是因何被封鎖我們已經恍然大悟,因為從進站的火車上開始有看起來並不太滄桑但也不太從容、提著一些塑膠袋的人們下來了。

【台灣紀錄片】蘆葦之歌(2015)——海上殘燈將滅

Image
★★★★☆(4.5 顆星 / 滿分 5) 點到為止、淚可以流得剛剛好的 76 分鐘。 走不出來的夢魘,就像阿嬤每天晾衣服都得面對著的那個當年「工作」的山洞, 就像風平浪靜的海面下最深處其實是五臟六腑都要被水灌到窒息的痛苦。可是一出了海面,海浪的聲音卻永遠使人平靜。

【台灣電影】風中家族(2015)——我們將何處安放(劇透)

Image
★★★☆(3.5 顆星 / 滿分 5) Source: 新北市協拍中心 在那個晃得太厲害的年代,被狂風捲起的每一個人,將何處安放?

【電影】尋找快樂的 15 種方法 / Hector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2015)——When we became a colony of adults

Image
★★★★☆(4.5顆星 / 滿分5)    Source: Lolo Loves Films "Colony of adults" ——曾經我們年幼的雙眼看什麼東西都是美好無缺的,直到我們毫無知覺地被「成年」 蠶食鯨吞地化作 殖民地。「快樂」就不再是權利而成了義務。

【電影】名畫的控訴 / Woman in Gold(2015)——回不去也不想回去的金色年華

Image
★★★★☆ (4.5 顆星 / 滿分 5) Source: Robert Viglasky 半個世紀以前的婚禮,半個維也納的名流都來了,隨著音樂節奏滿屋子的光彩人物手拉手踏著舞步。在模糊記憶的最後,歡快的鞋跟踩在木地板上的聲響,卻一拍一拍地跳成了納粹軍隊靴跟整齊劃一的震地踏步聲。

【德國電影】生命騎士 / Hin und Weg(2015)——死亡,也只是有一天就發生了。有什麼好決定的?

Image
★★★★(4 顆星 / 滿分 5) Source: 佳映娛樂 如果死神最終必將拜訪,可不可以選在我還能抬頭挺胸站在祂面前時來敲門、可不可以跟祂說:我想死在海邊......但其實死亡也就是那樣,跟生命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一樣的,就是有一天,它就發生了。有什麼好決定的?

【電影】法蘭西組曲 / Suite Francaise——「Adieu」。再四年戰爭就結束了,但誰知道他 / 她為什麼再沒回來過

Image
★★★★☆(4.5 顆星 / 滿分 5,其中 0.5 顆給配樂) Image found on : The Light Cinema Experience 1940 年,巴黎近郊,「 他們來了......他們來了...... 」——沒有想像中的驚恐或怒吼,流傳在法國居民間的就只是不斷響起的這句低語。在他們的飛機帶著炸彈飛過天際線之時;他們部隊整齊的靴跟進行曲微微震響教堂的地板之時;他們的軍官第一次抵達強行租用的民宅門前之時;他們的軍隊武裝搜屋尋找反抗份子之時。戰爭把人類劃分成「我們」與「他們」兩個世界,人們不再是一樣的。有一天「我們」忽然就成為戰敗國了、有一天「他們」忽然就來了。再有一天忽然一紙調令隨著電報拍來,他們又走了。走的時候,螢幕裡的世界忽然變得像漆黑的影廳一樣沉默,不再有任何耳語。或許是因為,沒有人想為他們送別。

【荷蘭紀錄片】風華再現——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 Het Nieuwe Rijksmuseum De Film(2014)

Image
★★★☆(3.5 顆星 / 滿分 5) Hi, I am Amsterdam.  真正能為這個世界留下一點什麼值得喝采值得落淚的永恆的,大多數時候都是那些咬牙默默堅持做滿五百分的人。 入口要開在哪邊、門前夠不夠宏偉氣派、展覽牆要漆黑色還是白色......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一個國家博物館為了這些林林總總問題休館了整整十年。當然這中間的一再延宕並不是因為藝術家或建築師們的任性,而是出於荷蘭引以為傲的單車文化。

【伍迪艾倫電影】午夜巴黎 / Midnight in Paris(2011)——能不能只活在黃金年代?

Image
★★★★(4 顆星 / 滿分 5) 伍迪艾倫 2011 年上映的作品,男主角是我超討厭的一位(所以就不上他的海報了,手繪風多可愛!)......不過湯抖森打醬油的費茲傑羅彌補了一切 haha。 Source: society6 身為好萊塢成功編劇的男主角 Gil 正和未婚妻 Inez 同遊巴黎。但未來岳父母及妻子都無法真正理解他對巴黎、對文學藝術的熱忱、和想轉型成小說家的堅持,這情況下又巧遇 Inez 的朋友保羅——而 Inez 顯然對保羅異常熱情,使 Gil 原本就自認空虛的生活變得更加迷惘、覺得與愛人漸行漸遠。然而就在一個午夜,十二聲鐘響敲落之後 Gil 莫名地搭上了一輛復古標致(Peugeot),竟然就這麼駛向了過去......他最嚮往的黃金年代:1920! 先是史考特與塞爾妲 • 費茲傑羅夫婦,接著是海明威、畢卡索......他遇見無數他的文藝偶像!甚至在那個圈子裡他的小說得到認同,還邂逅了心有靈犀的美麗法國女郎。當他脫離未婚妻對他的冷嘲熱諷,無數個午夜在那個古典而美好的金色巴黎暢遊,卻同時陷於心繫二女的煎熬......終於在另一個從 1920 再穿到 1890 年代的夜晚,他認清了過去沒有面對的事實...... 插播:個人認為剪得不怎樣的預告片...... Source: LETTRE DE PARIS 不得不多放劍橋哥 Tom Hiddleston 插花演的費茲傑羅啊!雖然私心覺得「這世上怎能有人不知道費茲傑羅!」,但總之:就是那個心醉於「海灣對岸的黛西」之《大亨小傳》的作者(他的墓誌銘刻的就是大亨小傳整本小說裡的最後一句話),其實《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原著也是他的,有個號稱美國版陸小曼的老婆。夫妻倆的故事有趣又悲哀......總之是個以二十世紀最偉大英文小說和糜爛潦倒人生著稱的傳奇人物。 Source: tumblr Source:  fanpop 這部片幽默點不少,例如陸小曼,扼不,是費茲傑羅夫人 Zelda,就被安排了「我很快就意識到了我永遠不可能寫出很棒的歌詞,因為我真正的才華是酗酒」這種台詞 XD Source: tumblr 而畫家達利則被安排了以這種形式搞笑:在男主角對一桌的當代文藝巨人傾訴他移情別戀的痛苦時,大藝術家說:

【法國電影】沉靜如海 / 海的沉默 / Le Silence de la mer(2004 版)

Image
★★★★☆(4.5 顆星 / 滿分 5) Source: CINEMA PASSION 由 1940 年代法國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1949 年由法國名導  Jean-Pierre Melville  自行拍攝(未經原作者同意、據說只花了 27 天拍攝);2004 年法國再度翻拍了彩色新版 TV Movie。 從經典老片《 美麗人生》,到因德軍瘋狂轟炸倫敦使小孩都被送去鄉下避難然後遇見莫名其妙衣櫥的《 納尼亞傳奇》,再到同樣是青少年文學改編的《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還有最近的《模仿遊戲》……我們已經有不少可見度高的二戰作品,聚焦在轟炸、集中營、間諜……但在即使是戰爭一開打就全境淪陷的法國,或許沒有太精彩震撼的戰爭下之人性衝突,無聲的對立與哀愁卻不是不存在。

【電影】模仿遊戲 / The Imitation Game(2015)──所有曾經荒誕的歪理下,我們究竟是人、還是機器?

Image
★★★★☆(4.5 顆星 / 滿分 5) 讓墜落離散的隕石重新變回天上那顆最亮的星星,是深愛星星的孩子的妄想?還是寂寞過後終將實現的遠望? “Sometimes it’s the people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that no one can imagine.” 「有時候正是被世界遺棄的人,成就了世人無法想像的大事。」 ——本片的意涵,莫約就是如此吧?即使為了這傳達目的,必須犧牲部分事實(在不少人心中或說是很大一部分的事實)。但我還是老話一句,電影也就是說故事而已。說一個好故事最重要的,是創造一些感動、一些想法不是嗎?何不偶爾只把它當作: "It's simply beautiful and so much more."   ? 這句同時也是我對本片的總結。它可以是再簡單不過的典型問鼎奧斯卡商業劇情片,劇設人物等都沒有太多高深的把戲,一切只在聽故事的人,願意聯想得多遠、多深。

【電影】吹動大麥的風 /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2006)──當風吹響愛爾蘭的麥浪裡獨立的號角

Image
★★★★(4 顆星 / 滿分 5) Source: IMDB 看似難解的劇名,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但從以下這首歌,或許就能一以貫之,由此名到全劇。 (歌詞節錄、非連續,中文非逐句翻) I sat within a valley green, sat there with my true love. My heart strove to choose between, my old love and the new love. The old for her, the new that made, me think on Ireland dearly. While soft the wi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 當風吹動金黃色的大麥,我捨棄心愛的她,在明天清晨加入勇敢而團結的人們,為親愛的愛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