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女生做全職太太是否浪費?(蔡康永節目【奇葩說】S2 辯題)


完整影片地址:http://www.iqiyi.com/v_19rrodj4cc.html

全職太太是一種職業嗎、此職能的價值及功能是否為社會所低估甚至忽略?

國家提供稀缺的高教資源、為這些女性所享用後,做全職太太是否辜負其培養?

接受高教的目的究竟為何?

女性獲取工作權後,若爭相投入家庭是否是一種文明的倒退?

比起投入科研與建設,投入家庭比較不能反饋社會嗎?

女性為獲取高學歷所付出的成本對未來選擇是否有影響力、抑或是沉沒成本?

女性投入社會,而男性卻沒有回歸家庭?

此認定浪費之心態才有助於丈夫尊敬實際上打了兩份工的全職工作妻子?

浪費與否和選擇做全職太太有價值與否是無相關性的命題嗎?

......

技術點評:
精彩的辯論(非以專業,以娛樂性節目而言)也不乏綜藝性,而且嘉賓並非只來自娛樂圈,不乏具專業選手資格者,主持人的水平也算合格。其實平心而論這樣的節目比起康熙來了更有意義,當然也可以說兩種類型各司其職,然而問題是台灣的產業(越來越 or 向來)沒有空間與市場結構去容納前者這類節目......

辯論議題本身的癥結:
一如陳銘(新聞學博士)所爭:來賓似有混淆的現象,此議題並非評斷選擇做全職太太是否該被批判,而是若有女性做了這樣的選擇,這事實本身是否為一種浪費。
二如蔡康永(影視編導製作碩士)所結:請先定義「高學歷」,本科(大學部)甚至是部分的碩士不算是嚴格的高學歷。高學歷並非只是從資源珍貴、人數有限的高教學校畢業或進而擁有亮麗的履歷表而已,而是曾貨真價實花費高成本於非常冷僻專業的研究項目,如《自噬作用參與 Brown Norway 大鼠暴露於間歇性低氧引發呼吸道過度反應之過程》(某解剖醫學碩士論文)。

內容:
大體都符合對這個議題傳統的爭辯點,偶爾有一些為了攻防而難免強詞奪理的小誤區,也有一些奇特的觀點,例如:

她們獲得了如此稀缺的機會,最後卻沒有「學以致用」,那麼還不如將機會讓給當初被她們淘汰但更想貢獻社會的人才。

這在我看來有點本末倒置,或說邏輯不太通了。(在篩選制度公平的前提下)如果 A 群體能淘汰 B 群體而進入高教系統而且畢業,那麼經此系統最後產出的兩群體對社會的效用肯定也有高低,或說針對各領域適合與否之分。而同條線續推下去表示:若因 A 群體並不那麼想「學以致用」就讓其自由退出、將位置留給 B 群體,那最後或許會產生類似彼得效應的結果吧?整個國家真正想要的人才是栽培不出來的,或是都不在該在的位置上。且也無法保證 B 群體結束高教生涯後就真的會貢獻社會吧。

又例如:

藉由歷史上兩位培根投入當時的賤業、邪業,反而開創了現代化學、科研領域的例子,來論證女性投入家庭,對社會甚至學術(家庭關係、家政學等)的貢獻被短視地忽略。

投入家庭是否能開創家政學之類的發展、進而貢獻社會,對此我態度中立。然而可惜的是他們點到了「價值被忽略」這個層面,卻沒有全方位地發揮——不僅是開解事業時有波折的丈夫、維持家庭運作、照顧孩子起居而已,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教育。

當曲家瑞霸氣反駁道:老公失敗,我何必在家開導他?我自己可以出去賺錢養家!孩子?成功的職業女性也許本就不擅長家務,但肯定擅長事業及收入,那麼請更會照顧孩子的保母不是更好!

針對前者,我沒有意見,但是後者,有大大的意見。我很愛我的家人,但我必須說,我媽媽的教育並不成功,而這可能是導致我哥哥失敗(而且他的問題已經徹底影響到我的心理健康和實質未來)、我自己的壓力總是過大的原因(只是說可能,沒有怪罪媽媽的意思)。而且雖然沒有不幸福,但我家的感情溝通不健全也是事實。或許旁人很難相信,我到上國中之前都以為叫一聲「媽咪」只是好萊塢電影的神話。至今我依然慶幸自己天生小聰明而且心思敏感,若非如此,我想我的家庭教育不可能讓我拿到高教起點的門票、不可能讓我正確地認識社會結構與很多世間現象。也許很多職業婦女有自信可以負起完善的教育責任(其實,父母對孩子是否真的有「教育責任」也是個命題),也確實有成功案例,但我相信這並不是任何人(無論性別)能夠而且應該在事前期待的。

何況曲家瑞這個論點、其他不少來賓的發言,其實(雖然他們不願意承認)都隱含了:事業、工作的價值,或說所需的投入,高於家庭。然而有沒有人想過,人生的目標(goal)和目的(purpose)本來不是一件事。目標(goal)可以大到成為某某產業的專家、某某跨國企業的CEO,甚至小到年底前要學會某某樂器、電腦軟體。但目的(purpose)呢?網上流傳著一個找到自己 purpose 的方法,印象中大致是這樣的:拿出白紙,對自己的未來,寫下一組關鍵字。不斷重複直到寫出一組讓你痛哭的關鍵字為止。那麼這組關鍵字訴說的故事,就是你人生唯一真正渴望寫下的。而你知道人會最渴望什麼嗎?——他們所未曾擁有的。而這對我來說,不只是一份我認同的社會職能,更重要的是自己曾 suffer 過的、希望我的後半生及孩子不要一樣得 suffer 的心靈生活歷程。我始終認為(這部分或許與寇乃馨的立場有點相似),經營一個家庭、養出幸福的孩子,絕對是世界上最困難而且有價值的事之一。

當然這並不是說家庭比職涯重要,我只是看不慣很多(並非指節目來賓)假裝看得起家庭價值實際上不敢承認他們鄙視家庭主婦、主夫的人(這裡面還包含許多女性)。家庭與傳統所定義之職業的價值衡量,節目中也涵蓋挺多層面了。例如金星所舉她姊姊的例子(名校一路念到研究所畢;紐約資生堂高管;薪水比老公高數倍;十數年全職太太;兒子哈佛醫、紐約史登商;最終被聘為校長依然實現了兒時夢想;把老公的小資本整成了房地產商)——跨國企業的高管缺我一個人嗎?但我的家庭、我的未來需要我自己。例如所受高教的成果,並不限於要你投入此專業,而是提升了你的水平,讓你可以更好地面對與處理人生,這在工作與家庭雙方面的意義是不分高低的。

對於這點,蔡康永的反問應該是正確的(我說應該,是因為我自己還沒有念過碩博士,無法百分之百肯定)。他於節目最後點明的「高學歷」定義瞬間扭轉了整場辯論的勝負,所謂「受高教是提升水平(例如思考推論能力而不是算微積分題目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而不是某特定歷史題目的申論能力),而不必是為了投身專業」——這點在大學階段甚至很多碩士案例我都可以確信,但若是要放到總論來評斷,或許蔡所言極是吧。他的論點無疑是對「高教的成果,並不限於要你投入此專業,而是提升了你的水平」致命的一擊。但我也想說,即使那些大學、碩士以上的高教真的是需要高度重視的成本,對個人而言它卻是一種沉沒成本。只有當考量「那些數量稀缺的博士、大師級國寶就他媽收你一個學生,結果你學完了就走進家庭了呀」這種層面時,它才是個攸關成本,至少短期內對國家而言

我最想提出的論點是:這個題目本身就有問題。首先:浪費,也是需要定義的。以國家、經濟學角度而言,確實,高教投入若沒有產出同等、且專業對口的回報,不可謂之不浪費(但以長遠角度而言,家庭的貢獻實際上又會反饋到社會的發展)。然而之於人生的尺度,浪費大概是不可套用的字眼——他說他浪費了三年做這份工作,到頭來才發現非真心所求,但要是不做這份工作,他能確信那三年用在哪嗎?她說浪費三年和個爛人談戀愛,但是若不與此人交往,難道全世界其他人都是好人嗎?

其次:當陳銘(他自己的妻子也是博士)一再強調:此議題並非評斷選擇做全職太太是否該被批判,而是若有女性做了這樣的選擇,這事實本身是否為一種浪費——其實這就是個矛盾,浪費本身是負面評斷的概念,當你想「客觀地」去評斷是否浪費,實際上就表示你已經(或許是潛意識中)主觀地批判了她的選擇。

最後:陳銘對「職業婦女實際上等於打了兩份工」提出了廣受讚同的一擊「正是因為對浪費的惋惜與愧疚,才更能使男人去體諒妻子這種辛苦」——這完全點出了傳統社會結構至今仍難以撼動的現實問題。但既然它是個問題,是否我們可以停止用無奈與嘲諷的方式面對,而想想:如果讓走入了職場的女人回歸家庭,是一種文明的倒退、辜負了過去百十年的抗爭;那麼讓男人繼續抱持著對雙工妻子愧疚、感謝與疼愛這面免死金牌、而僥倖地不願意回歸家庭、「不浪費」,文明難道就前進了嗎?
因此撇開性別,問題的根源還在於:在社會上工作與在家庭裡工作,究竟能否由一人兼顧(而非夫妻各自分工)?雖然目前我想是很難的,但很難當然不代表不可能。只是無論要不要去賭或試那個可能性,記著節目來賓柏邦妮提的這點:

「有人如果說用家庭、犧牲、奉獻、付出這些東西來綁架妳,說妳一定要去當個全職太太,妳不要上當,他在放屁。同樣的有人如果說實現自我、獨立自由,用這種價值觀來綁架妳,不能讓妳去當個全職太太,他也在放屁。」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音樂劇】歌劇魅影續集 Love Never Dies——狗血或許就是人生的真相(多圖長文附歌曲推薦)

【法國電影】沉靜如海 / 海的沉默 / Le Silence de la mer(2004 版)

【Netflix 英劇】The Crown / 王冠──女王的玻璃童話與大英帝國的衰落(S1+S2 長評多圖+史實八卦)